汉字历史的资料50字 | 汉字的历史资料200字概括

博主:网友网友05-082641

汉字的来历简介50字?

汉字的来历:仓颉,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 。据记载:轩辕黄帝兴起之后,黄帝的史官仓颉、沮诵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  。

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后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隶定后的正楷字形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

关于汉字的故事50字以内

唐代有个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汉字是中国文化里产生出的重要基本要素之一。书法又是我国的一门古老的艺术。汉字从图形变为笔画,从象形变为象征,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从复杂变为简单。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阶段。各种各样的书法特征无不散发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魅力。

01

甲骨文

甲骨文可以说是汉字的"祖先"。最早的文字是商代刻写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故称"甲骨文"。

内容所反映的大都是占卜记录,占卜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祭祀、经济、军事、气候、凶吉、习尚等许多方面,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有甲骨文的那一刻开始了,所以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字数总数约4500个。甲骨文书法布局方法是由到下、自右到左。甲骨文用刀契刻,字体刚劲有力,立体感极强。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匀。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的基本要素,字体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

02

金文

金文承接甲骨文发展而来,受到了甲骨文的影响。金文也叫钟鼎文,主要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夏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为古代把铜也叫金,所以在钟鼎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金文主要记录的内容是王室的生活,主要记载着祀典、赐命、征伐、围猎以及契约等等内容。目前发现的金文约有3005字。金文的特点是 字体瘦长,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笔画划多挺直,笔道首尾出锋,多采用挺拔的悬针笔法。最有名的金文莫过于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另外还有散氏盘、季子白盘,戌嗣子鼎等。

汉字历史的资料50字 | 汉字的历史资料200字概括

03

大篆

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泛指秦朝之前的古代和各国文字的统称,包括金文与籀文和石鼓文和六国古文。遗存在金属器皿、乐器、武器上的和各种钟鼎上的铭文,笔画繁复重叠的籀文,和秦国刻于十枚石鼓上的“石鼓文”这些都是大篆的经典作品。特别是石鼓文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大篆的结构比较规整和繁多。笔法线条变得均匀柔和,粗细均匀,多以直线为主,也有方笔,圆笔。手法以悬针为主。

04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小篆是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后到西汉早期所使用的文字。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命令宰相李斯、赵高创制了全国统一性官方文字。

秦国简化了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废除了其他六国的异体字,规范了汉字书写形式。一直流行到西汉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小篆字形偏长,笔画流畅简洁,强调对称性。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线条也变得婉转,更具普遍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小篆还包括缪篆和汉篆。缪篆是汉代印章上的文字,汉篆就是汉朝碑刻上的碑铭。在中国书法汉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篆,很多名人骚客都留下了绝世佳作。如李斯的作品《会稽刻石》、《苍颉篇》、《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赵高的作品《爰历篇》,胡毋作《博学篇》等等。

05

隶书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因为隶书字形和楷书很相近,隶书之前属于古文字,隶书以后属于今文字。

由于篆书书写起来又比较复杂,所以那时监狱的小吏发明了更加简便的隶书。隶书最初流行于民间,后来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官方书体。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书写效果略微宽扁,笔画向横向发展,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也是隶书的代表性的笔画。篆书把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书法艺术的隶书瑰宝代表作有《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封龙山颂》《衡方碑》等。

06

楷书

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形成于汉末、全盛于隋唐。最早的楷书由王次仲所创造,经过钟繇、王羲之的改造而成熟。楷书更趋简化,结构匀称,形体方正,把隶书“一波三折”改为“平直”。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笔画工整。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赵体)。流芳百世的楷书经典代表作有《多宝塔碑》、《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等。钟繇推动了楷书特别是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楷书代表作是《宣示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汉语太学教育

汉语太学:让汉语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7

4

5

大家都在搜

汉字书法的资料50字

汉字历史汉字书法的资料

汉字书法作品有哪些

汉字书法有哪些

汉字的历史100字左右

汉字的书法资料400字研究报告

各种水上乐园,没想到只用了这些钱就买好了设备!

蓝潮水上乐园设备 广告

赵文敏行书《洛神赋》真迹,书法与文学的“双壁”之美,岂有媚俗

中国文字史有哪些内容?

中国文字史 - 概述

中国文字史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中国文字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按年龄计算,恐怕有四、五千岁了,因为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它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在地球上,只有几种文字比中国文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两个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经很发达了,它们记录了古埃及帝国,古代苏末王朝,巴比伦王朝,古波斯王朝……的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两种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已经被埋在滚滚黄沙和断垣残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才使它们重见天日的。它们都是历史博物馆里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中国文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唯一的历史硕果,是文字中的最老的寿星。

中国文字史 - 起源

甲骨文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几)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中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中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于省吾也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但根据一些学者的再研究,以为半坡符号以及在此以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刻划符号,“跟汉字的形成大概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中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则认为中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中国文字史 - 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史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现在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代替。据说隶书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当时“隶”指“徒隶”, 本来隶书这种简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盛行起来,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书写了,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现在流传下来的汉碑,就是由这种隶书写成的。

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这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与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或“真书”,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支派。楷书、行书和草书,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文字史 - 特点

中国文字史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汉字是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汉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广的文字。一种文字通行面的广瞎,是要由它通行地区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数的多少来共同决定的,我国领土面积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亿多,而其中事业汉语的又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距今4100多年。而我们的汉字呢,从近年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汉字的寿命是最长的,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

汉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对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大都是依傍着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汉字则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跟埃及文走着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终变成了拼音字母,而发展成为一种拼音文字。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的方法把音行(形)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丰富多采的文字体系。

由于汉字的通行面特别广,历史特别长,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靠它保存下来的也特别多。包括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全部结晶。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状况,听到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总之,汉字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莫大的贡献。同时,汉字是唯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成为一种线条文字,而线条结构是可以表现一种构图美的。所以,汉字除了可以记录汉语以外,还可以成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品。历代都出过以书法名家的人,如汉代蔡邕的八分书,晋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张旭的狂草。在我国历史上,书法与绘画齐名,不分轩轾。其他民族的文字虽也讲究书法的工拙,却没有哪个民族把书法列为艺术品。

中国文字史 -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监)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中国文字史 - 金文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中国文字史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字史 - 大篆

大篆

中国文字史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中国文字史 - 隶书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中国文字史 - 草书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中国文字史 - 行书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认),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文字史 - 楷书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

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微信扫一扫
The End

发布于:2023-05-08,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阿沙知识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